【家庭财务管理】这位“导弹院士”今天90岁,生日快乐!—新闻—科学网

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5/1 10:55:1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这位“导弹院士”今天90岁,导弹院士生日快乐!位今网

 

他为我国一至三代防空导弹的天岁研制呕心沥血;他主导研究的“近快战法”指挥我国“空天神盾”屡屡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外国侦察机;他的学生陆续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者、顶梁柱。生日
他是快乐科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新闻家庭财务管理
今年5月1日,导弹院士是位今网于本水90周岁生日,2024年也是天岁于本水从事航天事业的第65个年头。

“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得到什么,生日一直想的快乐科学都是还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每谈及于此,新闻鲐背之年的导弹院士于本水眼中闪烁着光芒。

图片
于本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图)
“从无到有”开新局
“导弹行业里,防空导弹研制的天岁确很繁琐,但能保卫祖国的领空,护卫国家安全,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于本水说。
1960年,于本水以优异的成绩从世界航空航天界一流学府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学成归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从此投身到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创建工作。
当时中央决定,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从仿制“543”导弹开始,走一条从仿制到自主设计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道路。
该型导弹从苏联引进,技术水平很高,“但那时新中国成立才10多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都很落后,仿制出尖端的防空导弹非常艰难。又遇上自然灾害,生活上也面临很大难题”。于本水说。
于本水知道,无论是仿制“543”,还是研制新型号,“吃透”二字是关键。1961年,被任命为导弹总体组副组长的他带领几位同事,来到外地的防空导弹总装厂。
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和同事深入生产一线。到车间观看重要工艺操作的方法和流程,处理导弹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这让于本水受益匪浅。
在历经无数次的演算、试验、分析后,1964年,“543”多发实弹打靶成功,家庭关系讲座完成生产定型;1965年,我国“红旗一号”防空导弹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产定型,实现了我国地空导弹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此之前,于本水所在的总体组已开始了“543”改进方案的论证,提出了“红旗二号”小改方案和“红旗三号”大改方案,两套方案同时进行,于本水主要负责“红旗三号”导弹的总体方案。

 “红旗三号”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于1965年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5月,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红旗三号”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

“近快战法”打U-2

于本水家中珍藏着一本《英华大辞典》,说起它的来历,于本水颇感自豪。
1962年1月,敌对势力企图获取我战略情报,当年9月,我国空军导弹部队在华东地区上空首次用防空导弹成功击落了U-2高空侦察机。但是很快,U-2学会了机动逃逸。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逃出地空导弹杀伤区。
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帮助解决这一难题,这项艰巨任务落到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于是,以于本水为课题负责人的研究小组开始了昼夜攻关。
要想再次击落U-2,关键是精准计算杀伤区和发射区。当时,全国仅有2台电子管计算机,而人工计算一条弹道最长用时21天。
“于总对我们说,外国人可以嚼着口香糖对着计算机做,我们就用脑子和心血!”于本水的同事、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主任张志鸿回忆说,大家日夜沉浸在数字与几何图形中,齐心协力完成了仿真计算。
最终,于本水攻关团队拿出了一套有效方案。这套方案被空军指战员概括为近快战法。1963年11月1日,地空导弹二营首次采用近快战法击落一架敌U-2飞机。此后,近快战法开始向地空导弹部队推广,敌U-2飞机再也不敢轻易对我国进行侦察、骚扰了。

于本水荣立个人三等功,奖励的正是这本《英华大辞典》。60多年过去了,于本水对这本辞典视若珍宝。在他看来,这是捍卫国家领空的最佳见证。

“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鸡、下鸡蛋”

“防空是永恒的课题,有矛必有盾。绝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高枕无忧,斗争永无休止。”于本水说。
上世纪80年代初,超低空突防成为战争新样态,防空导弹的主战场从“九天之上”变成“一树之高”,于本水担负起第二代防空导弹总体设计的重任。
超低空防空导弹的研制技术难度大、要求高。
论证会上,有人提出,技术跨度太大、基础太弱,不如进口国外导弹。一贯温润如玉的于本水突然严肃地说:“中国是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鸡、下鸡蛋,自主研发能力是买不来的。”
因此,于本水建议研制机动性能好、反应时间快、机动过载大、抗干扰能力强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最终这项建议被采纳,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于本水始终重视自主创新,还被同事和后辈称为“会变帽子戏法”的大设计师。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号在某试验基地开始导弹飞行试验。在一次测试试验中,导弹发生了异常振动,于本水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断故障源于导弹发射筒盖形变导致的共振。他建议换一换“帽子”。果然,换了“帽子”之后的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基地总工程师竖起大拇指说:“老于,神了!”
“对于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师来说,基础创新非常重要。”于本水说,武器研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系统设计师的大脑就像一个创新加工厂,要善于抓住要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于本水喜爱、执着于他的“创新加工厂”。
伴随着中国低空、超低空反反舰导弹研制序幕拉开,现代防空导弹的作战目标也从以前反飞机为主改变为反精确制导武器为主。于是,于本水又相继承担了我国新一代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在年届六旬之际,他先后担任舰空导弹系统副总师和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陆转海”“黄牛下水”是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之多之广、战术技术指标之高前所未有。用于本水的话说,“研制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总体与各分系统协同一致,形成集智攻关的合力” 。
为了攻克导弹的重大关键技术,小到弹上零部件的生产质量控制,大到全弹的试验,于本水都全程参与。他“严慎细实”的作风深深影响到研制团队的每个人。
经过多年艰辛努力,于本水带领舰空导弹研制团队终于攻克了数项重大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了定型试验,将产品如期交付用户。这一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面对鲜花和掌声,于本水说:“航天事业是系统工程,研究所这一级参加单位有十几家,二级协作单位更是有几百家。事业的完成靠大家、靠团队,我顶多是个带头的、领班的。”

“想尽力帮帮年轻人”

时至今日,于本水依然孜孜不倦地心系航天事业的建设,思索中国防空导弹未来的发展方向,多次牵头就科研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向上级提出建议,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远望、救急、把关、育人。”这是于本水当下最关心的事情。
他依然喜欢去导弹试验第一线。2004年5月1日,他70岁生日当天去了试验基地,帮助年轻科学家分析处理问题。基地里的年轻人买了一个蛋糕,共同庆祝他的70岁生日。
“想尽力帮帮年轻人,也想确保当时的试验成功。”回忆起这些场景,于本水笑得很温暖,“那个生日过得很有意义。”
于本水曾就“当代航天青年与老一辈航天人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建设航天强国还需要什么”谈到了当代青年有“三长一短”。
“一长”是当代航天青年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等科研手段,大大缩减了科研时间;“二长”是当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辈航天人,具备更高的外语水平,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先进技术;“三长”是当代航天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更为朝气蓬勃、思维更加发散。这“一短”,指的是当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辈航天人,少了些许艰苦奋斗和朴素求学的精神。
未来,于本水希望中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技术的发展道路。他嘱托年轻一代航天人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传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懈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切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